寻“味”中国年 | 喜庆吉祥的腾冲“欢喜团”
云南保山腾冲市的春节,米花糖(又名欢喜团)一直担任着主角儿。从记事起,每年除夕的天地牌正中,都供着一个米花糖,一直要供到正月十六后才能分食。孩童的意志力在甜蜜香脆的米花糖面前,是极其脆弱的,好在那时的米花糖遇到冷风就会受潮变软,长辈们就会称米花糖“笑”了,其实,笑的何止是米花糖,还有孩童们那开心、期待的笑。

每逢米花糖“笑”时,孩童们的秘密行动也就开始了,通常会用手把软的米花抠出来解馋,抠不动的,就趁大人不在时用小刀从米花糖底部整齐地慢慢切割,一个高约20厘米的米花糖,就在不经意间变得越来越矮,呈现出各种姿态。忆及童年对米花糖的渴盼,心里是满满的甜蜜。
腾冲市界头镇制作米花糖的历史悠久,但随着时代的变迁,很多制作米花糖的生意人,另觅了商机,尤其是年轻一代,对米花糖近乎苛刻的制作工序望而却步。值得庆幸的是,界头镇永安街熊家寨的两户人家,还在持之以恒地传承着制作米花糖这一民间工艺。为了让米花糖能在除夕前出现在千家万户家中,制作米花糖的几户人家,从农历十月就开始着手准备了。

炒制米花
米花以上好的糯米为材料,需用大盆、土罐、土缸等浸泡24小时后,用水淘洗干净,捞出置于簸箕内,放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自然风干,俗称“荫米”。晾干后的米需用温火与沙粒炒至成米花后,再用筛子将米花和沙粒分离,米花就制好了。
调制糖稀
糖稀的制作是整个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。需把浸泡24小时的糯米蒸熟,将糯米放进温火烧热的大锅中,加入水和一定比例的麦芽,充分搅拌后,在保持一定温度下发酵15个小时,等糯米与麦芽发酵后还需进行干炸,提取出汁水,再把汁水放在旺火上加热4至5个小时,待水分彻底蒸发后,糖稀总算调制完成了,六七百乃至上千个米花糖的糖稀,便是这样不厌其烦地提取出来的,米花糖能“笑”或“不笑”,全在熬制出的糖稀的柔韧里。

揉滚花糖
在没有目睹揉滚米花糖之前,我和多数人看法一致,妄自揣测米花糖之所以有型、美观,必定是用模具拓印出来的,当到现场看到滚米花糖的过程后,我瞠目结舌。滚米花糖需用米花和糖稀混合,糖稀要热,还要随时准备好用开水烫后的干净毛巾擦手,以避免糖稀粘住手。花糖的大小、高矮、胖瘦均由米花的多少来决定,花糖滚出形状后,再加上头红(红色的米花),一个活灵活现的米花糖就成型了。滚米花糖最复杂、最热闹,也是最需要团结协作的一项大工程。滚过米花糖的双手,要么烫得通红,要么磨出水泡,要么长满老茧,那份辛苦,是生计,也是对腾冲文化传承的追溯,以及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与追求。如今的年货市场上,不乏机器制作的各色米花糖,但在巧手滚出的米花糖面前,机器制作的球形米花糖始终无法复制出界头米花糖的神韵来。

巧手贴纸
揉滚好的米花糖,还需要贴纸。贴纸需要用小麦面调好面糊,然后根据花糖的高矮、形状把白纸裁成条状,涂上面糊,逐条纵向粘在花糖上。贴纸的技术如果不好,会出现褶皱,破坏米花糖的卖相。所以贴纸看似简单,但要在短时间内为几百乃至上千个米花糖贴纸,绝非易事。
喜庆画脸
画脸是米花糖制作过程中最复杂、最精细、最费时的一个环节,也是米花糖的点睛之笔。画脸的原材料很是讲究,需用栀子果水、白糖水分别与红、黄、绿、黑4种颜料在热水中隔锅加热调制而成。这些训练有素的画师,每人拿一个米花糖,左手托稳放在膝盖上,右手执画笔,用火盆中热腾腾的颜料,根据花糖形状的大小,为花糖彩绘出一张张写满“福”“招财进宝”“年年有余”“四季平安”等字样的花脸来,在自成一体的软笔书法周围,还用彩色颜料勾勒了花边,给人以喜庆、热烈之感。

农历腊月二十五左右,米花糖便在大街小巷的年货市场上隆重登场,一直卖到大年三十。大年三十过后,直到正月十六,家人团聚,分食相伴整个春节的米花糖,分享那一份醇香的幸福,分享年的记忆,还有那不变的乡愁。